MS-DOS
MS-DOS 是 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 的簡稱,意即由美國微軟公司提供的DOS作業系統。在Windows 95以前,DOS是IBM PC及兼容機中的最基本配備,而MS-DOS則是個人電腦中最普遍使用的DOS作業系統。
MS-DOS概觀
最基本的MS-DOS系統由一個基於MBR(硬碟才有MBR,軟碟沒有MBR,啟動磁區位於第0軌的磁區中,內容上與硬碟的MBR略有不同)的BOOT引導程序和三個文件模塊組成。這三個模塊是輸入輸出模塊(IO.SYS)、文件管理模塊(MSDOS.SYS)及命令解釋模塊(COMMAND.COM)。(不過在MS-DOS 7.0中,MSDOS.SYS被改為啟動配置文件,而IO.SYS增加了MSDOS.SYS的功能)除此之外,微軟還在零售的MS-DOS系統包中加入了若干標準的外部程序(即外部命令),這才與內部命令(即由COMMAND.COM解釋執行的命令)一同構建起一個在磁碟操作時代相對完備的人機互動環境。有關MS-DOS的各種命令,請參見MS-DOS命令列表。
MS-DOS使用者可透過編輯兩個位於開機磁碟根目錄的系統檔案來達到調控系統組態之目的,它們分別是CONFIG.SYS及AUTOEXEC.BAT,IO.SYS會檢視CONFIG.SYS以載入指定的硬體驅動程式,而COMMAND.COM則自動執行AUTOEXEC.BAT所載的批次指令。
MS-DOS一般使用命令行界面來接受用戶的指令,不過在後期的MS-DOS版本中,DOS程序也可以通過調用相應的DOS中斷來進入圖形模式,即DOS下的圖形界面程序。
早先版本的MS-DOS不支援FAT32、長文件名和大硬碟。從MS-DOS 7.0開始,尤其是MS-DOS 7.10版本則已全面支援這些。
MS-DOS由來
1980年,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的一名24歲的程式設計師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花費了四個月時間編寫出了86-DOS操作性系統。1981年7月,微軟從以五萬美元的代價向西雅圖公司購得本產品的全部版權,並將它更名為MS-DOS。隨後,IBM發佈了第一臺個人電腦,當時採用的作業系統是西雅圖公司的86-DOS 1.14,但微軟很快改進了MS-DOS,並使它成功地成為IBM PC採用的作業系統。並於1981年8月12日,正式發佈MS-DOS 1.0和PC-DOS 1.0。
後來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後來曾將微軟告上法庭,指控微軟在購買86-DOS版權時,並未透露IBM是其客戶。微軟在1986年向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又支付了100萬美元,了結了雙方之間的糾紛。
MS-DOS簡史
版本 | 描述 |
---|---|
MS-DOS 1.0 | 微軟買下 86-DOS(QDOS)版權,1981年7月,成為 IBM PC上 第一個作業系統。同時微軟有為 IBM PC 開發專用版本 PC-DOS,但與泛用版本 MS-DOS 相比,除了系統檔名以及部份針對 IBM 機器設計的核心,外部命令與公用程式之外,其餘程式碼其實差異不大。 |
MS-DOS 1.25 | 1982年6月,支援雙面 軟碟並開始修改錯誤 不僅IBM,許多OEM也廣泛使用 |
MS-DOS 2.0 | 1983年3月,加入UNIX式的樹狀檔案系統與及硬碟支援,以低階的觀點視之,這是第一次的 DOS 重大改版。這個版本除了相容於 CP/M 的 FCB 檔案系統之外,正式採用了 FAT 格式,並大量使用具有 UNIX 特徵的 Handle 式檔案操作方式。 |
MS-DOS 2.11 | 1984年3月,為主要的OEM版本,修正了2.01版的錯誤,增加了對非英語語言及其文件格式的國際性支援 |
MS-DOS 2.25 | 1985年10月,支援額外擴充的字元組(日文與韓文),還修正了舊版的錯誤 |
MS-DOS 3.0 | 1984年8月,引入PC/AT,它能支援1.2MB的軟碟,並加入較高容量的硬碟 |
MS-DOS 3.1 | 1984年11月,加入對微軟網路支援 |
MS-DOS 3.2 | 1986年1月,加入了3.5吋軟碟的強化支援,並開始可以透過驅動程式使用硬體 EMS。臺灣的宏碁電腦在資策會與公會的支援下,與微軟在 MS-DOS 3.2 的基礎上開發了符合 CMEX 標準的全中文 DOS:MS-DOS 3.21,並配合當時第一代的松下漢音輸入法搭載於當時宏碁的機器上,漢音輸入法是臺灣最早的智慧中文輸入法,現在則是 MacOS 中內建預設的中文輸入法之一。由於中文內碼採用TCA 公會碼,與主流的 BIG-5 並不相容,以致 MS-DOS 3.21 版本臺灣銷量並不好。但 MS-DOS 3.21 的技術受到廣泛的使用,中文系統獨立成為【宏碁中文工作室】軟體,CMEX 規格則成為業界中文系統標準,並在後來主要的系統廠商如倚天中文系統、微軟的Windows中文版下被採用,而其內部使用的 GW-BASIC 後來更成為後來 MS-DOS 的標準軟體。 |
MS-DOS 3.3 | 1987年8月,修正部份內部錯誤、增加了許多關於檔案處理的外部命令、開始支援軟盤之後,MS-DOS 3.3 成為當時最穩定、暢銷的版本,可以說是 MS-DOS 第二次的重大改版,一年後發行的 4.0 甚至還不如 3.3 普及。內部的 BASIC 直譯器在 3.x 之後逐漸由 BASICA 改為增強繪圖能力的 GW-BASIC。此際倚天公司在前幾版本的 BASICA 基礎上開發了支援中文繪圖模式的 ETBASIC,幾乎成為當時臺灣地區學習 BASIC 語言的標準配備。外部命令部分最重要的則是增加了 XCOPY 與 APPEND,增強了早就該有的檔案管理能力。 |
MS-DOS 4.0 | 1988年6月,主要基於IBM的代碼庫,而不是微軟自己的代碼庫。加入了最大2GB容量硬碟機支援,引入 EMM(軟體模擬 EMS) 以及新規格 XMS 記憶體技術,令MS-DOS作業系統可以使用1MB以上的記憶體。開始有 DOSSHELL 的使用。DOSSHELL 可以被視為 MS-DOS 的 GUI 界面,並有切換程式作業的能力。 |
MS-DOS 4.01 | 1988年12月,對於舊版所存在的一系列錯誤進行修正 |
MS-DOS 5.0 | 1991年6月,第三次重大改版,可能也是 MS-DOS 史上最重要的改版。這個版本繼承 4.0 對於記憶體管理的改進,是 EMM 規格最為穩定、普及的版本,也加入了許多記憶體管理的程式,如 EMM386、MEM 等等,為的就是與 Windows 好好搭配,連帶也使得 MS-DOS 記憶體管理成為當時許多軟體亟欲配合增強的方向,如何設定 MS-DOS 記憶體配置成為熱門話題。BASIC 直譯器改為 QuickBASIC 的簡易版本 QBASIC,內建文字編輯器則由原來的行編輯 EDLIN 改為全螢幕編輯的 EDIT(其實只是對 QBASIC.EXE 多下一道參數而已)。減少外部命令對於版本的需求,而在千呼萬喚中,終於加入 DOSKEY、UNDELETE、Quick Format、UNFORMAT 等能力。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版本的 CONFIG.SYS 允許有多重選項。 |
MS-DOS 6.0 | 1993年3月,加入了許多花俏的外部命令。系統檢測程式 MSD 被加入。DoubleSpace 壓縮磁碟技術開始被使用,亦開始附上微軟自家的解毒軟體 VSAFE 以及 MSAV。網路方面開始加入對 LL5 傳輸線的支援。對於磁碟,開始加入磁區整理軟體 DEFRAG以及磁碟快取程式 SMARTDRV。檔案管理方面,以豪華的 MSBACKUP 取代了陽春的 BACKUP,另外,終於加入了 DELTREE 與 MOVE 公用程式。開始正式支援光碟機。記憶體管理方面則加入了 MEMMAKER 組態最佳化程式。 |
MS-DOS 6.2 | 1993年11月,DoubleSpace 更名為 DrvSpace。 |
MS-DOS 6.21 | 1994年2月 |
MS-DOS 6.22 | 1994年6月,最後一個銷售版本。國喬(KC)取得微軟與 IBM 授權,搭配國喬中文系統發表自己的 DOS 7.0。 |
MS-DOS 7.0 | 1995年8月,Windows 95 所帶的版本,支援長文件名。 |
MS-DOS 7.1 | 1996年8月,加入對大硬碟和FAT32分區的支援等。 |
MS-DOS 8.0 | 2000年9月,MS-DOS的最後一個版本,取消了部分功能,例如不再支援SYS命令、印表機操作。 |
以上文章引用: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